Spotlight On Guitar
這張 "Spotlight On Guitar" 內容豐富,都是大師經典,這是曲目:
v 01 Isaac Albéniz: Suite Española, Op. 47 - Sevilla
Spotlight On Guitar
這張 "Spotlight On Guitar" 內容豐富,都是大師經典,這是曲目:
v 01 Isaac Albéniz: Suite Española, Op. 47 - Sevilla
F. Tárrega, 1852~1909
Mazurka 是常見的波蘭舞曲三拍子曲式,通常是輕快活潑的; 但在音樂家的情懷下, 卻常譜出了憂傷的曲調。
Marieta, 也有拼作 Marietta 的. 塔列嘉 這首曲子很可能是以女兒 Maria 的名字命名的。 雖然女兒 Maria Rosatia 以 Marieta 知名, 但也可能有紀念早夭的第一胎女嬰 Maria Josefa 的成分。
photo by Phil Konstantin, 2009
Smooth Jazz 尼龍絃吉他家 彼得‧懷特, 最新的專輯是在去年 (2009) 九月發行的 "Good Day".
Good Day, 2009/9/8
1989 年, 左為 尼克, 右為 葛瑞格
我在不同階段寫了幾篇關於早期 Acoustic Alchemy (下簡稱 AA) 相關的文章, 純粹是個人的特殊興趣。 如果也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好奇胃口, 也想要聽聽這個溯源於 尼龍絃與鋼絃吉他雙人組樂團的音樂, 可能會在尋找 CD 的時候碰到一些困擾。 畢竟 AA 已經滿 20 年, 在成員與音樂方面陸續都有變遷, 現在要如何選聽呢?我想還是先從精選集裡面來欣賞,較為事半功倍。
1968年寫小說的林懷民(龍思良攝) 與同時期的 Beatles
{ 我曾在《吉他家 格杭‧索夏 Göran Söllscher 演奏 Beatles》 一文中提到: "整個 Beatles 涵蓋的年代與文化,充滿了高密度的文明元素互動,足以讓後人研究分析歸納整合到各個領域,這是人類的共同記憶與文明遺產; 跟那段歲月一起活過的人們是幸運的..." 這篇文章,進一步為這個說法作了一個註解與補充 }
這篇短文簡單說明了尼龍絃吉他的延伸低音絃的某些配置與絃的來源的一個例子。
日前有網友問起七絃尼龍絃的來源,我才發現雖然這個部落格的主題是圍繞著尼龍絃吉他,也討論過第七絃的調音問題,我卻沒有提過第六絃 E2 以下的延伸低音尼龍絃的事情。
4月10日看到報紙「歷史上的今天」小專欄,說 1970/4/10 是 The Beatles 分手散團的日子。前陣子在店頭又開始看到了些 The Beatles 相關的新書與音樂 CD 的上架陳列。我相信不久的將來,知名大學將會有 "The Beatles 學" 的課程學分。
整個 Beatles 涵蓋的年代與文化,充滿了高密度的文明元素互動,足以讓後人研究分析歸納整合到各個領域,這是人類的共同記憶與文明遺產; 跟那段歲月一起活過的人們是幸運的 (註1), 而只能透過考古去感受的晚生代們,某種角度,其生命中絕對肯定是缺了塊甚麼... 現在台灣八大藝術藝文界的重量人士們,大都是屬於生命較豐富的前者,浸淫於與 Beatles 同時代激盪的生命啟迪, 跟著享受到台灣經濟與文化成長的黃金時代,且因獨立思考的智慧已經較有底子,而能僥倖承受得住近 20年來的台灣文明劣質化的毒害, 看著當代青少年兒童浸困在這樣畸形沈淪的時代,可見人也是「生得晚不如生得巧」。 一個在 YouTube 看他們影片的晚生代曾說: 「我發誓我生錯時代了, 這首歌真是經典, 可以聽整天。 我15歲, 我愛他們。」 (I was born in the wrong decade, I swear. This music is classic. Could listen to it all day. I'm 15, and I love them) 那首歌還是 Beatles 第一張專輯 "Please Please Me" 中的翻唱曲 "Twist and Shout", 還不算是正宗 Beatles 風的原創曲,就已讓新生代有此之感言。
Grant Green 演奏的的 "Besame Mucho" 版本,曾出現在一些選輯中。其實這個版本並非上選,更美的拉丁風演奏或道地人聲表現的版本還很多,那為什麼挑這首呢?我只能推測跟 BlueNote / Capitol Records 的現成版權有關了。
其次,若是從聆賞 Grant Green 的參考作品的角度,這個版本不是很好的入門選擇。
《這篇是 D'Addario 推出 Pro Arte 複合古典吉他用絃的時候寫的,稍事整理,補上照片,願能對你有所助益。》
D'Addario 曾在推出 Pro Arte 系列古典吉他用絃的時候,邀請各路古典吉他演奏名家大作代言人廣告。
(左:Simon James 右:Nick Webb)
這裡,還有早期 Acoustic Alchemy 木吉他二人組 Nick Webb 與 Simon James 未盡的故事。
在既曲折又平凡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執著的年輕吉他工作者,如何為了自我的修行努力紮根,如何為了生活而掙扎,如何為了事業前程而奮鬥。
{曾提到我會另找時間進一步介紹這張音樂, 但俗人如我, 難免庸碌汲營, 事情很多, 時間很少, 因此拖到今年 2010, 才利用新年假期完成了本文更新。}
台灣的傳媒在 1960 年代 Beatles 狂潮第一時間, 就開始使用「披頭四」這個中譯, 在亞洲華人區最是歷史悠久。 但除了音譯略顯俏皮之外, 一無是處。因此以下我反璞歸真, 簡稱 "Beatles" 原名, 連 The 字都給省了。
天王是 約翰‧威廉斯。這不是吉他家 John Williams, 而是大導演史蒂芬‧史匹伯每出片必找他做配樂的,人稱「電影配樂教科書」的那位老先生。吉他國寶 是克利斯特弗‧帕肯寧,美國古典吉他家,享有美國國寶盛名。其實,提到的三位大師,都算是美國當代的國寶了。
有一天,約翰‧威廉斯 找上了 克利斯特弗 來做電影配樂的吉他 solo...
這兒有一位吉他左彈好手,一張不褪色的經典錄音,以及關於一曲 "Caravan 的小小版本八卦。
吉他手 馬克‧彿榭 曾與一代法國 Jazz 提琴手 Grappelli 跟幾位好手在 1987 年 9 月為世人留下了這精彩的一張片子,又熱鬧又好聽,更難得的是還耐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