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寫小說的林懷民(龍思良攝) 與同時期的 Beatles
{ 我曾在《吉他家 格杭‧索夏 Göran Söllscher 演奏 Beatles》 一文中提到: "整個 Beatles 涵蓋的年代與文化,充滿了高密度的文明元素互動,足以讓後人研究分析歸納整合到各個領域,這是人類的共同記憶與文明遺產; 跟那段歲月一起活過的人們是幸運的..." 這篇文章,進一步為這個說法作了一個註解與補充 }
可能還有不少人不知道林懷民有兩個藝術生命: 舞者的林懷民,仍然在發光發熱,這是今人熟知的; 另一個是舞者之前的那個小說家林懷民,應該被較少的人們記得吧: 生在這個世代卻關心台灣60/70年代藝術/文學的有心人們、 那個年代自青澀成長的的中生代們、 以及可能已為祖父母輩的近白髮族們... 在這些世代的台灣人胸臆中,林懷民的小說,也是時代的印記,令人難忘。
不知是不是錯覺,林懷民似乎並不愛提起他身為小說家的過去。 但是一棵時代的樹,在它生長的過程中, 開了花結了果, 果實種子灑了滿地, 同時也被攜帶到了遠方, 說真的, 這棵樹是無法收回這一切的, 「緣」的波瀾已經擴散再擴散, 蝴蝶已經拍動雙翅, 在混沌的世間, 你永遠不知道也無法控制後來的風雨。 但是, 蝴蝶對受到風雨吹拂的世人是有責任的。
林懷民曾自述:「... 我是 1960年代長大的年輕人, 那是 Beatles 的時代、那是 Bob Dylan 的時代、那是嬉皮的時代、那是反戰的時代、那是文革的時代, 那個時代的我們覺得年輕人有力量、有責任來變遷讓社會改好。...」(註1)
1968年9月10日, 林懷民小說集《變形虹》由台灣的水牛出版社出版,列入水牛文庫67號。當時 21歲的林懷民還在念政治大學新聞系。
變形虹封底林懷民的 pose
就在兩個月之後的 1968年11月, Beatles 的雙大碟唱片在英倫出版。 唱片封套一片空白,只有無色壓印的 "The Beatles" 凹凸字形, 是謂 "The White Album" 白色專輯。
我抽樣整理了一些 1968 年的國內外事件,可以稍微映射出 林懷民《變形虹》那一年的時代樣貌 (有些沒有確切日期的,我先擺在前面):
‧陶曉清 主持《中廣熱門音樂》的第四年
‧余光 主持警廣電台西洋音樂節目 的第二年
‧中華民國與中非復交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
‧胡金銓的《龍門客棧》票房仍延續燃燒中。自 1967 推出之後, 創下傲人票房紀錄。 此片開闢了華人武俠電影的新類型, 海內外一片叫好。
‧義大利導演 柴菲萊利 拍出史上最美最經典的 "Romeo And Juliet"《殉情記》版本。本片次年得到1969年奧斯卡最佳攝影與服裝設計獎,製作考究之賞心悅目可想而知真是視覺的饗宴,而提名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兩項均擦身而過,1968年強片極多,競爭極為激烈。
18歲的美少年李奧那懷丁,17歲的美少女奧莉薇荷西 成為超級偶像。 主題曲 "What Is A Youth" 後來以 "A Time For Us" 爆紅
‧Michael Sarne 的迷幻電影 "Joanna" 迷離了許多青少年,片中英國演員 唐納蘇德蘭 飾演一個重病將死,滿嘴人生哲理的有錢人
‧大學雜誌創刊
‧余光中散文集《望鄉的牧神》在台灣、香港出版,《英美現代詩選》中文翻譯本兩冊出版
‧瘂弦詩集《鹽》,《深淵》出版 (其中「如歌的行板」次年被引用在《蟬》中)
‧現代水墨畫家 劉國松 當選國際青年商會台灣十大傑出青年
‧白先勇出版《遊園驚夢》短篇小說集。仙人掌出版社。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於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收錄於《台北人》。
‧中華民國第六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路》, 最佳導演 白景瑞《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男主角 崔福生《路》, 最佳女主角 凌波《烽火萬里情》
‧瓊瑤電影『彩雲飛』
‧臺灣觀眾每年看電影次數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其次為印度、美國、香港
Simon & Garfunkel 為畢業生作的音樂讓他們一飛沖天
‧搶在1967年奧斯卡提名時發行並得到最佳導演金像獎的美國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 於本年的賣座,象徵年輕一代電影觀眾的品味。男主角 達斯丁霍夫曼 大紅,配樂的 Simon & Garfunkel 賽門與葛芬科 的音樂更是大大流行,聲勢蓋過 Beatles. 但因為老女人勾引大學畢業生的道德議題,台灣當年禁演此片。
The Graduate 片頭字幕有"Based on the novel by Charles Webb"(右邊男人背影就是年輕的達斯丁霍夫曼)
台灣1970年11月出版的此片原著譯本並未遭禁
‧27歲的 施明德 因叛亂罪遭判處無期徒刑坐牢第四年
1月2日, 台灣 中華日報 刊出將 "fellows" 譯為「全國軍民同胞們」的「大力水手」漫畫, 成為柏楊十年牢獄的導火線。
1月5日, 布拉格之春 運動開始。
1月18日, 美國拳王阿里拒絕參加越戰上訴被駁回
1月30日, 北越攻陷西貢
2月, 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安德烈馬洛,撤換法國電影會亨利朗瓦的職務,在高達、楚浮的領導下示威,為2月示威運動。
2月6日, 196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2月18日閉幕,為期13天。在法國的格諾堡(Grenoble)舉行。因為被完整而優美地紀錄下來成為電影「法國的13日」而特別顯著於奧林匹克世運會歷史。
2月23日, 英國廢止電影檢查制度。
3月4日, 柏楊 被調查局以「共產黨間諜」及「打擊國家領導中心」的罪名入獄
‧李敖三十三歲, 義助柏楊:「...我看不起柏楊,但柏楊入獄,卻基于同情與人權而義助柏楊...」。
4月1日, 出版文星雜誌晚期被警總查禁的台灣文星書店走入歷史
4月4日,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 馬丁路德金 在美遇刺
4月6日, 美國導演 Stanley Kubrick 史丹利‧庫伯利克 推出科幻片經典史詩 "2001: A Space Odyssey", 至今仍名列史上10大巨片排行榜。 此部電影台譯《2001年太空漫遊》, 大開當代台灣觀眾的眼界, 衝擊了當代思維並且啟發了人們多元的未來觀, 是 20世紀時代文明的藝術品。 此片之總總意涵與特色說來話長, 請自行搜網。我覺得 庫伯利克 與編劇 亞瑟‧克拉克 藉著太空船主電腦 HAL 9000 ("Hal") 的行為, 寓言式的, 或說預言了 人工智慧電腦一旦聰明過頭, 將會開始有自我意識, 將會開始自作主張,不服從人類命令, 最終形成叛變與災難。 這個情節啟發了後來甚多電腦叛變的類型電影, 最顯著的就是《魔鬼終結者》系列中的「天網」Skynet, 利用人類佈局的核武毀掉了絕大部分的人類與其文明。(2011年5月份,HBO/Cinamax又開始在台灣播映此經典,有興趣的人不妨注意重播時間)
5月2日, 行政院公布「台灣地區家庭計畫實施辦法」,推行人口計畫。
5月6日, 法國 五月風暴 大規模示威遊行 抗議戴高樂總統。
6月1日, 美國女作家/教育家 海倫凱勒 逝世
6月5日, 無獨有偶, 羅伯甘乃迪 也遭暗殺
6月, 法、義合作的神秘驚悚電影 "Histoires Extraordinaires" (英美名"Spirits of The Dead") 推出。台譯《勾魂懾魄》, 在台上片之後, 震懾了許多台灣青少年的多感心靈。 這部受到 日本導演 小林正樹 1965年獲坎城影展特別獎的經典鬼片《怪談》之藝術表演形式啟發而製作的短篇故事集, 由當代三大導演 羅傑華汀、路易馬盧、費里尼 根據美國小說家 愛倫波 的原著, 各執導一段神秘短篇故事。 本片巨星雲集, 名導們的電影語言也甚為可觀, 作品中的主角在虛無、頹廢、蒼白與愛慾中纏繞,死後靈魂似將無止境的掙扎於絕望的深淵之中。這部電影與上述的 "Joanna" 一樣毀譽兩極, 大致上, 費里尼執導的第三段, 由英籍演員 泰倫斯坦 飾演蒼白空茫演員的 "Toby Dammit" 最受好評。
7月, 改變人類文明的 Intel 英特爾公司 在美創立。
7月, 作家 陳映真 以「為匪宣傳」罪名遭逮捕, 判處十年有期徒刑
8月, 中共「文化大革命」滿兩週年
8月20日, 蘇聯、保加利亞、波蘭、匈牙利、東德入侵捷克,壓制民主自由運動
8月21日, 蘇聯坦克開進捷克首府布拉格 終結 布拉格之春
8月24日, 法國試爆氫彈成功
8月25日, 台灣 紅葉少棒隊 以 7A:0 擊敗日本關西和歌山少棒隊,引起全國關注
8月31日, 伊朗大地震,死12,000人,傷100,000人以上
9月1日, 台灣富豪 張榮發的長榮航空 成立
9月3日, 台灣的「中視」- 中國電視公司成立
10月12日, 第十九屆 奧林匹克運動會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開幕
10月12日, 非洲赤道的幾內亞共和國宣告獨立
10月19日, 紀政於墨西哥在第19屆奧運女子80公尺低欄決賽以10秒4獲銅牌
10月26日, 台灣首架自製 PL-1介壽號 初級教練機試飛成功
12月, 中國主席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2月5日, 台灣省政府通令各機關學校加強推行一人一元發展全民體育運動
12月10日, 日本小說家 川端康成 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雪國·千隻鶴·古都》, 台譯《雪鄉》《千羽鶴》, 由台北東方出版社出版
12月20日, 曾穫 1962 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小說家 約翰‧史坦貝克 (John Steinbeck) 辭世,得年66, 距其得獎僅6年
12月24日, 美國 NASA 阿波羅8號 太空船成功載人繞月10圈
12月28日, 中國亦試爆氫彈成功
台灣那時四處可見的唱片行裡的 Beatles 翻版黑膠唱片大約七、八塊錢新台幣, 電唱機早已普及, 電視機正方興未艾。大街小巷流洩著西洋歌曲、東洋歌曲、台語歌曲 (大多借用東洋歌)、國語歌曲、歌仔戲、布袋戲、黃梅調,吳兆南/魏龍豪的相聲,真是南腔北調,百家爭鳴。而那卻是個中國改革開放前青少年無緣聽到 Beatles 的年代。
《變形虹》中的小說創作,幾乎是在時間上與 Beatles 平行的,文章最早的《鐵道上》成於1963年5月, 此時 Beatles 的首張專輯 "Please Please Me" 才面世兩個月。
Please Please Me
Magical Mystery Tour
最晚的《安德烈‧紀德的冬天》成於1967年冬, 而 Beatles "Magical Mystery Tour" 出版於該年11月。林懷民從16歲寫到20歲, 書中有 康妮‧法蘭西斯 的"Where the boys are?" 與 德布西 的"牧神的午後", 但是未見 Beatles 出現在故事情景中。
1969年, 白先勇等人辦的「現代文學雙月刊」三月號 37期, 五月號 38期,分兩次刊完了林懷民的中篇小說《蟬》。 1969年9月1日, 小說集《蟬》由台灣的仙人掌出版社出版,列入仙人掌文庫22號。而就在這個月, Bealtes 的 "Abbey Road" 問世。年初1月則有 "Yellow Submarine"《黃色潛水艇》 的動畫電影與電影原聲帶專輯發行。
Abbey Road
Yellow Submarine
這一年, 22歲的林懷民特別多產; 這是他在《蟬》小說集為自己代序「最後一本書」中的話:
『... 畢業幾個月來,我發覺我許多所謂標準和原則全不適用於校門外面的生活。除了忙於適應,我還有恐懼,深怕自己會在現實的壓力下作太多的妥協。──妥協並非壞事,對寫作的人卻是一種不幸。我想,在我還沒、還不必做太多妥協之前,非快快把那些真正撞擊我心靈深處,使我為之欣奮為之不安的東西寫出來不可,尤其經過了「虹外虹」「逝者」裏的一些意外,我更感受到一份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寫出來會發瘋,再不寫就會沒得寫!就這樣,三四個月來,我奇蹟似地寫了集子裏以及未收書的幾篇東西;加起來的字數,幾乎正是大學塗鴉四年的總合。... 1969年5月』(註2)
我也抽樣整理了一些 1969 年的國內外事件,以稍微映射出 林懷民《蟬》那一年的時代樣貌 (有些沒有確切日期的,擺在前面):
‧中華民國第1屆中央公職人員國代、立委增補選舉行
‧五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
‧三軍大學成立
‧統一企業 生產「統一麵」
‧美國電影《虎豹小霸王》超級賣座, 男主角 勞伯雷福 與 保羅紐曼 再創演藝高峰, 主題曲 "Rain 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更是風靡全球。
‧007系列諜報片第 7集《女王密使》
‧德國新浪潮代表導演之一的 法斯賓達 處女作《愛比死更冷》。
‧次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Midnight Cowboy《午夜牛郎》因違背善良風俗在台灣遭禁演
‧畫家劉國松個展 - 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現代美術館, 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
‧柏楊著作出版 1 月《牽腸掛肚集》(平原), 6 月《鼻孔朝天集》(平原)
‧柏楊 在獄中絕食二十一天
‧李敖 三十四歲。以販賣舊電器維生,暗中支援其他出版活動。義助彭明敏。
‧28歲的 施明德 因叛亂罪遭判處無期徒刑坐牢第五年
‧余光中《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天國的夜市》出版
‧黃春明 短篇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出版, 仙人掌文庫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思舊賦》,《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分別刊於現代文學第三十六~三十八期,後均收錄於《台北人》。
‧29歲的王禎和出版《嫁粧一牛車》(台北金字塔出版社 金字塔文庫4)
‧中華民國第七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小鎮春回》最佳導演 白景瑞《新娘與我》最佳男主角 楊群《揚子江風雲》最佳女主角 李麗華《揚子江風雲》
‧瓊瑤電影『庭院深深』、『星河』
1月, 台灣省電影製片協會發表1968年統計,全年國產影片共199部,國語片84部,台語片115部。由公營製片機構出品僅5部,其餘194部均由民營機構出品。
1月20日, 美國總統 尼克森 就職
1月30日, 中華民國前代總統李宗仁逝世
2月9日, 波音公司的 747 試飛
2月28日, 敘利亞政變,國防部長阿賽德取得政權
3月2日, 法國超音速客機協和號成功試飛
3月2日and 15日, 中共與蘇聯 珍寶島 武裝衝突事件
3月28日, 前美國總統 艾森豪 逝世
3月31日, 蔣經國特使赴美參加艾森豪喪禮
4月28日, 法國總統 戴高樂 辭職
5月12日, 英國會通過投票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5月14日, 中華民國特使、國防部長蔣經國應邀訪問泰國,覲見泰王蒲美蓬
5月25日, 田徑女傑紀政在美國加州田徑賽,以26秒2成績締造200公尺低欄世界記錄
6月25日, 蔣經國任行政院副院長
7月17日, 美國低成本影片 Easy Rider《逍遙騎士》意外獲得巨大票房成功, 並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的里程碑, 並開啟了「公路電影」的新類型。 傑克尼克遜 扮演的角色於睡夢中被看不慣的陌生人殺害。我成此文這兩天剛好 HBO 在演此片,機會難得,不妨關注一下
7月20日, 在《2001年太空漫遊》的預言一年三個月後, 人類果然登陸月球。美國阿波羅11號 太空人阿姆斯壯在月球表面烙下人類的腳印,台灣人也徹夜看著轉播的月球表面實況
8月14日, 西方流行音樂史上的重要事件搖滾音樂節 Woodstock Music Festival 第一屆舉辦連續三天。 (李安「胡士多風波」的背景。) 盛況無比,那時沒有 Internet and MSN, 居然照樣揪團揪出那麼多萬人。
8月24日, 中華民國第一支進軍世界少棒賽台中金龍少棒隊, 在美國威廉波特以 5A:0 擊敗美國西區代表隊, 奪得第二十三屆威廉波特少棒賽冠軍。台視半夜全程越洋彩色實況轉播,舉國歡騰,瘋狂盛況不下於今之世足賽
9月1日, 利比亞軍事政變,格達費奪取政權任革命委員會主席
9月2日, 胡志明逝世
9月16日, 蔣中正在陽明山車禍受傷
9月23日, 中共進行首次地下核子試爆
9月28日, 中華民國經濟部長 陶聲洋 逝世
10月7日, 史學家 陳寅恪 逝世
10月31日, 籌備年餘,台灣的「中國電視公司」終於由副總統嚴家淦按鈕開播 打破「台視」獨家播出的局面
11月, 中視連續劇《晶晶》造成萬人空巷
11月5日, 文學家索忍尼辛被蘇聯作家協會開除
12月10日, 小說家 Samuel Beckett 薩繆爾貝克特 以"Waiting for Godot" (台譯: 等待果陀)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這部作者自謂 "二幕悲喜劇" 的現代主義作品, 成於二戰後四年, 直到 1953才得以首演, 到了 1969 年才得此獎, 也是好事多磨。 劇中兩個人在空蕩蕩的舞台上從頭到尾等待一個叫做「果陀」 (其實譯錯音,應該念近似"尬逗" ) 的人。 這部作品隨即風靡了台灣的出版界與知識份子,在許多宿舍與書房中都會看到一冊「等待果陀」, 版本還不只一種 (是的,那時出版界不需要搶授權,只要比誰出的快), 許多校園的實驗劇場也排演此劇。人們著迷的是這部現代主義作品散發出來的那種新鮮感, 紛紛半生不熟地用各種當代哲學去詮釋它。 最懶惰的說法是「存在主義的荒謬」。
台灣版本之一:仙人掌文庫 No.34, 出版於 1969年11月25日。諾貝爾頒獎照例於12月10日舉行, 這本 劉大任 與 邱剛健 合譯的版本居然搶在公布後一個月於 11/25 出版。不得不驚訝於當年台灣出版界競爭之激烈與佩服業者執行力的效率。
12月18日, 中華民國第一座國際衛星地面台開始對美國、日本、泰國等進行通訊業務
能想像 Beatles 的音樂全都跟上面這些事情都交織在同一個時間軸上麼?
《蟬》裡面的 作者簡介 滿有意思的 (沒標示作者, 不排除是林懷民自己寫的「代簡介」), 有幾句是這樣的:
『... 和千千萬萬戰後出世、生於斯長於斯的孩子一樣, ... 隨著社會的安定與漸趨繁榮長大成熟, 戰亂對他們只是個名詞... 他們所擁有的惟有「現在」。 惡補、升中學、擠聯考的門、上大學; 讀了一些子曰國父說, 一點點ABC, 看過許多電影與電視......』
(看到這裡很熟悉吧? 跟今天沒甚麼不同吧? 現在的書包沒更輕, ABC學的更差, 一樣要惡補, 一樣要擠名校, 大學品質更爛, 基測指考更慘, 還不如一次聯考...)
簡介接著說:『──如果說林懷民有甚麼不同之處, 那就是他寫小說。......』
以下,就是《蟬》裡面的 Beatles (不妨說也就是 林懷民 的 Beatles 觀點) :
第一次來到 野人咖啡館, 男主角 莊世桓 在咖啡桌的小燈罩上注意到了一些塗鴉,其中有一句是 "P.S.: I Love You!". 這絕對是時代的元素。
"P.S. I Love You", 首發於 1962 單曲唱片,然後收錄於 1963年3月推出的首張 LP專輯 "Please Please Me" (見上圖) 中的大紅曲。 具有 Paul McCartney 特有的氣質的迷人旋律:
Treasure these few words 'till we're together,
Keep all my love forever, P.S., I love you.
You, you, you.
I'll be coming home again to you, love,
And 'till the day I do, love, P.S., I love you.
You, you, you.
當時洋溢在野人咖啡館的音樂,還有 Bob Dylan 與 Joan Baez, 還有 500 Miles, 最紅的是 Peter, Paul & Mary 的版本吧?
後來莊世桓與那群人到了多霧的溪頭。叫 劉渝苓 的女孩唱起了如下歌詞, 展開了與男主角的對話:
「There's a fog upon L.A
And my friends have lost their way
We'll be over soon they said
Now they've lost themselves instead.
Please don't be long please don't you be very long
Please don't be long......」
「劉渝苓, 妳唸甚麼經啊?」
「Beatles 的歌, Blue Jay Way, 你沒聽過嗎?」
「披頭?不像!和尚念經一樣,我以為他們只會吵吵鬧鬧。」
「以前我也不喜歡他們,可是他們最近的歌很耐聽的,裡頭有好多東西。」
「什麼東西?」
「生命、生活,天知道!──他們中了印度音樂好深的毒,有的評論家說他們是貝多芬以來最偉大的天才。──老實說,我是不太想這些的,可是聽到他們一些歌,就覺得人家為什麼會有那樣深刻的感受,而你沒有。就是有,也說不來,等人家替你唱出來,我就感動的想哭。好沒道理!......」
"Blue Jay Way", 乍聽之下會以為又是一個 John Lennon 作怪的作品, 其實是 George Harrison 少見的作品, 收錄於 1967年底的 "Magical Mystery Tour" (見上圖) 專輯, 這個專輯後來被歸類為「迷幻搖滾」。 林懷民 藉由 劉渝苓 之口所表達的感受, 相當程度反映出了當時 Beatles 音樂的演變, 與全球歌迷的心聲。
劉渝苓 與 莊世桓 繼續對話:
「...... 唉。他們還有一支歌叫作: A Day In The Life, 好有意思,我背給你聽:
...Woke up, fell out of bed,
Dragged a comb across my head
Found my way downstairs and drank a cup,
And looking up I noticed I was late.
Found my coat and grabbed my hat
Made the bus in second flat
Found my way upstairs and had a smoke,
......」
莊呵呵笑了,(對劉渝苓背誦了瘂弦新出的詩集《深淵》中《如歌的行板》...)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A Day In The Life", 也是 1967年6月 的專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的壓軸曲。 這個專輯常見的中譯是《胡椒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樂團》(這裡不討論譯的對不對)。
這首歌是由 Lennon and McCartney 所寫兩塊完全不同的詞曲拼貼起來的,劉渝苓念的這段是第三段, 但第一、二、與第四段更有趣, 值得完整附在這裡:
I read the news today oh boy
About a lucky man who made the grade
And though the news was rather sad
Well I just had to laugh
I saw the photograph
He blew his mind out in a car
He didn't notice that the lights had changed
A crowd of people stood and stared
They'd seen his face before
Nobody was really sure
If he was from the House of Lords.
I saw a film today oh boy
The English Army had just won the war
A crowd of people turned away
but I just had to look
Having read the book
I'd love to turn you on
Woke up, fell out of bed,
Dragged a comb across my head
Found my way downstairs and drank a cup,
And looking up I noticed I was late.
Found my coat and grabbed my hat
Made the bus in seconds flat
Found my way upstairs and had a smoke,
and Somebody spoke and I went into a dream
I read the news today oh boy
Four thousand holes in Blackburn, Lancashire
And though the holes were rather small
They had to count them all
Now they know how many holes it takes to fill the Albert Hall.
I'd love to turn you on
故事中, 劉渝苓又說:「......有一回在 party 裏跳 soul, 我說那音樂好怪, 怪得亂好聽的, 一看唱片, 唉唷, 天翻了, 是 Beatles! 我就去買了一大堆, 愈聽愈起勁......
可是, 好奇怪, 人說變就變, 變得好不一樣。 我是說 Beatles, 你知道, 他們總是叫呀吼的, 一副苦悶的象徵的派頭, 叛逆得不得了。 可是最近那首 Revolution No.1 卻說, When you talk about destruction, don't you know that you can count me out. 大概是長大了, 成熟了, 還是錢賺夠了, 闊了, 擔心人家去革他們的命。......」
"Revolution 1" 是這首歌在專輯中的名字,發行於 1968年 11月的 "The Beatles" (White Album) 白色專輯中。她講的是這首慢板的 Revolution. (另有一首的 "Revolution 9" 遊戲之作也在同輯中, 錄音效果玩得過頭, 長達 8'23" 的不知所云, 也不算是電子音樂, 簡直不算是歌。)
劉渝苓說的那一句是在第一段歌詞: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Well you know
We all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You tell me that it's evolution
Well you know
We all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But when you talk about destruction
Don't you know that you can count me out,
Don't you know it's gonna be? alright......
《蟬》裡面的 Beatles, 在文字上似乎只來到這裡, 可是隨著劇情進行, Beatles 的音樂其實是如同背景音樂般, 一直流淌到故事結尾的。
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大概沒人曾提過: 這個故事因為是用一封女主角 陶之青 在故事發生的六年後, 結了婚生了一男一女,一天早上跟老公吵了一架,從美國寫給 莊世桓 的信作結尾的。這使得這篇小說的最後一景,悠悠的轉變為後設的手法,作者自述「我」(也就是敘事人 story teller) 的主觀意識第二度浮現(註3),他可以是莊世桓,但更像是跳到劇情層次外的林懷民,以一種莎士比亞戲劇幕落前報幕人的風格詠歎道:「──有一年夏天,我遇到一群人......那年夏天過後,我再也不曾看見他們,再也不曾聽到蟬聲。」
劉渝苓 念 "Revolution 1" 時代是 1968 年,六年後是 1974, 在現實中,出國的是小說家林懷民, 回來的是舞者的林懷民。
然後「雲門舞集」改變了世界。
~~*~~*~~*~~
「...We all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我們都想要改變世界...」......
也許林懷民未曾想像過, 就像 Beatles 的歌曲陪伴過、激盪過那麼多人, 同樣的, 他的小說,也恰在同一時代,陪伴過、激盪過不少人?
對許多台灣人而言, Beatles 音樂與林懷民的小說, 其他同世代的圖騰一樣, 是穿插在生命的點點滴滴, 是相伴於生命之河沿岸那些琳瑯繽紛的喜怒哀樂情節之中的。
瞧,我這個不相干的人,可以在 21世紀的今天,還能考古出這一篇,也算是蝴蝶揮動翅膀效應的世代波瀾吧?
註:
1. 國立東華大學2010年5月致詞
2. 《蟬》收錄「虹外虹」、「逝者」與「蟬」三篇。這段時期的作品未收錄的如刊載於「自由青年」雜誌的《一、二、三、四、一、二、一》
如果「虹外虹」裡面寫的就是他自己,林懷民在 1968年夏天,差一點以21歲之年淹死在碧潭。 所以他說再不寫就會沒得寫。
3.「蟬」第一場在明星西餐廳的戲,是用主角莊世桓的第一人自述觀點寫的,然後從第二場新公園喝酒的戲,一直到結尾陶之青的來信,都是以第三人全知觀點來敘事。
【附錄】請看《悸動的六0年代》- 1960年代事件簿 又昇溫 另文。
文章:林懷民《蟬》與 Beatles
網址:http://autsum.pixnet.net/blog/post/31360106
v1.63 by Autusumm 秋草夏人
(引用請先告知並不得刪改出處)
※下排最右篇有可能並非我的文章,而是站方廣告。
留言列表